人物风采
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| 张卫民:“算天斗海”为打赢
发布日期:2023-08-13 来源: 解放军报 访问量:

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气象海洋学院研究员张卫民——

“算天斗海”为打赢

■本报记者 邹菲 周舟 特约记者 张照星

本文刊于《解放军报》8月13日1、4版

盛夏时节,湖南长沙烈日炎炎。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气象海洋学院某研究所会议室内,一场与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议刚刚结束。

走出会场,该所研究员张卫民来不及喝口水,便又坐回到办公室电脑前,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一行行数据,投入到新型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制中。此时,运行着最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的超级计算机正有序地嗡嗡运转,张卫民与团队成员向着全流程自主可控数值预报系统冲锋。

“古今中外,因气象海洋因素导致战争胜负走向的战例数不胜数。”张卫民说,气象海洋保障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,尤其是现代战争,谁能够认识海天、经略海天,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。

知天知地,胜乃可全。深知这一点的张卫民,循着科研为战的方向,扎根数值预报领域研究,他和数值预报创新团队研制成功一代又一代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,以及专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,推动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,取得了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极大提升,为联合作战提供了重要环境保障。

从“天有不测风云”到“天上风云可测”,这一路,张卫民一走就是30余年。

1989年,张卫民硕士毕业。学习计算数学专业的他,之前从未听说过“数值天气预报”。抱着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瞄准什么”的信念,张卫民加入了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数值天气预报团队,这是张卫民第一次正式接触数值预报。

陌生领域起步难、专业人才引进难、信息获取渠道难,很多时候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攒着一股劲儿,张卫民一头扎进国家气象中心,读气象专业书籍,向气象局专家请教,论文一篇篇读、代码一行行写、数据一个个看。那时,不仅加班是常态,遇到难题时“白加黑”更是家常便饭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3年艰苦努力,张卫民和团队攻坚克难,成功突破多个关键技术,研制成功某高效软件系统,为我国建立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做出重要贡献。

2012年,党的十八大提出“建设海洋强国”的战略目标。“瞄准前沿才能立足前沿。”专注于气象方向的张卫民再一次调整了自己前行的方向,将目光紧紧锁定在海气耦合预报保障的薄弱环节。

“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,尤其是在出现台风时,这种相互作用会更加强烈。海气耦合预报保障是个世界难题。”那时,已经是研究员的张卫民虚心向海洋领域专家请教,拿起书本再一次走进课堂。

满墙的专业书籍见证了他攻坚克难的无数个日夜。正是凭着这股“拼”劲,2020年,张卫民带领团队突破最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技术,实现了更长时效的精细化预报。

在大家眼中,张卫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无限的工作热情,像一个“火车头”一样一直带领团队朝前发展。因为他明白,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:那就是要培养越来越多的气象与海洋保障人才。

在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助理研究员张泽看来,“张老师是‘技术狂’也是‘工作狂’。”她说:“哪怕在食堂遇到我们,也会端着餐盘跟我们一起讨论系统、讨论数据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,我们在一起讨论海气耦合相关的技术,我看到他把一大块生姜吃下去了,他自己竟然都没有意识到。”

“这些年轻人是很有潜力的,只是还需要沉下心来。”2020年初,疫情形势严峻,科研项目进展一度受阻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,春节刚过,张卫民通过线上会议系统组织了一场技术研讨会,分析了保障需求的急迫性与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。从那天起,团队成员无论身处何地,科研斗志只增不减。

在培养人才方面,张卫民也有自己的思路:只要是瞄准国家和军队的需求,张卫民从不限制学生的选题。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副研究员余意回忆:“有一次,我准备把机器学习应用到气象云检测上,当时,张老师准备把另一项更具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交给我,听了我的想法后,他鼓励我先按自己的思路展开研究,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,我成功地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SCI论文,这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和信心。”

30多年来,张卫民培养的优秀科研人员有60余位。他把自主可控作为创新之本,所在团队研制成功的多个数值预报系统已在保障单位推广应用,在重大任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30多年来,张卫民还收获了众多荣誉:环境保障领域专家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、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……许多证书奖状锁在柜子里慢慢褪了色彩,但是他矢志强军为打赢的报国之志从未改变。

学术交流研讨、科研项目攻关、科研团队指导……现在的张卫民,每日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,很多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要挤一挤。洗澡时被狗狗上了复禾健康副研究员彭军说:“张卫民就像一名数值预报的‘冲锋号手’,永远满怀激情的冲向最前沿的技术难题。”